中金网

中金网

免费领百万扶贫款?小心沦为电诈"工具人"!有人已获刑

反诈联盟 139

免费领百万扶贫款?小心沦为电诈"工具人"!有人已获刑...

只需提供一张银行卡,帮忙转个账,就能轻松赚取数千元"好处费"?天上掉的不是馅饼,而是砸向你的法律铁锤。

"我就帮忙转个账,怎么就成了罪犯?"站在被告席上,小彭一脸茫然。几个月前,他在"免费领取百万国家扶贫款"的诱惑下,下载了一个看似官方的APP,按照指示将自己银行卡收到的15万元资金取出转存到指定账户,最终获得了2500元"辛苦费"。

2025年5月,北京西城法院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判处他有期徒刑一年,罚金一万元。他这才明白,所谓"扶贫款"不过是个精心设计的骗局,而自己成了电信诈骗犯罪链条上的"工具人"。

01 什么是"电诈工具人"?

在电信网络诈骗的黑色产业链中,除了核心诈骗分子,还有一群特殊的"帮凶"——他们可能只是出于贪图小利,或是轻信了"高薪兼职"的诱惑,不知不觉中成为诈骗犯罪的重要环节。

这些人被称为"电诈工具人"。

他们通常不直接实施诈骗,却为诈骗活动提供关键支持:用自己的银行账户转移赃款、代购黄金套现、架设通讯设备,甚至开发涉诈软件。诈骗团伙利用"轻松赚钱""国家项目"等话术诱骗公众参与。

一旦被抓获,这些"工具人"即使获利微薄或自称"不知情",仍可能构成犯罪。司法机关会根据客观行为、认知能力、过往经历、获利情况等综合判断其主观状态。

02 真实案例触目惊心

案例1:北京"扶贫款"陷阱(2024年12月)

2024年12月,北京居民小彭在浏览网页时被弹窗广告吸引——"免费领取巨额国家扶贫款"。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点击链接下载了名为"乡村振兴帮扶工程"的APP,并按要求上传了个人身份证和银行卡信息。

几天后,APP"客服"联系他,称其符合领取98万元扶贫款的条件,但需要"提升征信评分"才能发放款项。

具体方式是让小彭将转入其银行卡的资金取出,再转存至指定账户"走流水"。当小彭的银行卡突然转入15万元时,他虽心存疑虑,但在"百万扶贫款"的诱惑下,仍多次前往银行取现并转存。

整个过程中,对方指导他如何应对银行工作人员询问,教他谎称资金是"亲戚借款"。操作完成后,小彭获得了2500元"征信提升奖励",但承诺的百万扶贫款杳无音信。

2025年1月,公安机关找上门时,小彭才明白自己转移的是电信诈骗赃款。5月,北京西城法院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一年,罚金一万元。

案例2:黄金代购的代价(2024年6月)

2024年6月,待业青年小高在某网络平台看到一则"高薪兼职"广告:日薪万元,报销所有费用。联系后得知,工作内容是前往北京购买黄金。急需用钱的小高立即答应,按照指示前往北京与两名"搭档"会合。

在诈骗团伙的遥控指挥下,三人辗转北京多家金店,购买金条及黄金饰品高达40万余元。每次交易后,都会有人迅速取走黄金。小高虽然觉得奇怪,但在万元报酬的诱惑下没有深究。

完成"任务"后,小高收到了一万元现金报酬。但仅仅几个月后,警察就找上门来。2025年2月,西城法院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判处小高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罚金二万元。两名同伙也分别获刑。

案例3:老人的"慈善"陷阱(2025年6月)

2025年6月,江苏新沂67岁的张大爷收到一条短信,称其为"国家重点帮扶对象",可领取98万元慈善款。老人按提示下载了"爱心帮扶"APP,平台"专员"要求他提供银行卡"走流水"以验证资格。

6月26日,张大爷的银行卡收到15200元转入,他按指示取现14500元存入指定账户,自己留下700元作为"帮扶费"。正当他等待98万元到账时,却在银行门口被警方抓获——他协助转移的正是诈骗赃款。

案例4:电话卡背后的陷阱(2024年7月)

2024年7月,三亚青年小石在微信公众号看到"招聘防骚扰管理员,日薪300元"的兼职信息。扫码加入QQ群后,管理员要求他每日对自用座机外观拍照打卡、绑定激活代码、设置呼叫转移。

小石明知操作异常,但为获取报酬仍配合完成,导致其名下固话号码被诈骗分子利用,造成三名受害人被骗22.6万余元。四个月间,小石非法获利1200元。

2024年10月,公安机关以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将小石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

03 诈骗套路深度剖析

电信诈骗团伙精心设计了多种话术陷阱,专门针对不同人群的心理弱点:

"国家项目"话术:利用公众对国家政策的信任,编造"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慈善基金"等虚假项目,伪造红头文件、工作证件,使骗局更具迷惑性。

"高薪兼职"诱惑:针对求职者特别是待业青年,以"日结万元"、"轻松赚钱"为诱饵,诱导其参与代购黄金、代取现金等活动。

"账户验证"骗局:以发放资金需要验证账户为由,要求受害人提供银行卡、进行转账操作,实则为转移赃款。

"法律风险"恐吓:冒充公检法人员,声称受害人涉案需转移资金至"安全账户",利用恐惧心理操控转账。

诈骗分子还会教参与者应对银行询问的标准话术,如谎称转账是"亲戚借款"、"生意往来"等。这些精心设计的剧本让参与者放松警惕,一步步沦为犯罪帮凶。

法院的郑重警示

北京西城法院在审理相关案件时特别强调,"不知情"不能成为免责理由。

司法机关在判断嫌疑人主观状态时,会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其客观行为表现、个人认知能力、过往工作经历、获利情况等。即使参与者获利微薄,只要实施了协助转移赃款等行为,就可能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

在湖南郴州一起类似案件中,执法人员特别指出:"国家的各类福利政策均有正规申请渠道和流程,不会通过非官方、私下的方式通知领取!"

04 全民反诈在行动

全国各地正开展形式多样的反诈宣传活动,让防骗知识深入人心:

在山东成武县,派出所创新推出"警民夜话"活动,民警向村民递上杯身印有"凡是刷单都是诈骗"等口号的"反诈奶茶",通过趣味问答赠送贴有反诈小贴士的"知识蛋"。

北京丰台岳各庄派出所举办反诈"一句话"作品征集活动,收到1300余条创意作品。"你以为天上掉馅饼,其实是地下埋陷阱"等朗朗上口的标语,以通俗语言揭示诈骗套路。

青岛崂山公安开展"山海警民情"品牌巡演,民警化身"文艺能手",用《平安RAP》揭露"杀猪盘"套路,快板《警民携手话平安》强化防骗口诀。

"接到'+'开头的境外电话,我就想起微信群里说过这可能是骗子,立马挂断了。"青岛市北区居民张女士谈起自己的防骗经历。她所在的社区微信群由民警每天发布诈骗案例警示,让反诈知识融入日常生活。

如何避免沦为"电诈工具人"

从众多案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关键防护要点:

  • 警惕"高薪兼职"陷阱:任何要求提供个人银行卡、支付账户,或涉及"代收代付""刷单冲销量""走流水过账"的"兼职",均可能涉嫌为违法犯罪活动洗钱。

  • 拒绝"两卡"买卖租借:绝不出租、出借、出售自己的银行卡、手机卡和第三方支付、社交媒体账号等。通过虚拟通道代收陌生资金再转账同样可能涉嫌"洗钱"。

  • 识破"国家项目"谎言:国家补贴有正规申请渠道,绝不会通过非官方、私下的方式通知领取!更不会要求"先缴费后领款"或"走流水验证"。

  • 主动举报违法犯罪线索:如发现身边有人从事可疑"兼职",或遭遇类似招募,立即保存证据并向公安机关举报。

  • 安装反诈防护工具:各地公安机关推出的反诈APP、微信小程序等能有效识别诈骗电话、网址,为财产安全增加一道技术防线。

警方提醒:凡是以"国家项目"名义要求转账走流水、以"高薪兼职"诱惑代购代取的,都是诈骗陷阱。司法机关不会因参与者"不知情"或"获利少"而免于追责。

那些所谓的"轻松赚钱"机会,最终换来的可能是冰冷的手铐和一生的污点。正如一位电诈回流人员的忏悔:"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都已在诈骗园区标好了价格。就算真挣到钱,最后也是蹲大牢。"

请转发此文提醒身边人,共同筑牢反诈防线!

(案例来源:公安机关及法院公开报道,旨在公益反诈宣传)

文档于: 2025-07-12 12:58 修改

标签:

发布评论 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评论列表

2025-07-12

免费领百万扶贫款?小心沦为电诈"工具人"!有人已获刑...

2025-07-12

只需提供一张银行卡,帮忙转个账,就能轻松赚取数千元"好处费"?天上掉的不是馅饼,而是砸向你的法律铁锤。"我就帮忙转个账,怎么就成了罪犯?"站在被告席上,小彭一脸茫然。几个月前,他...